被譽為中華四大名硯之一的洮硯,以其細密晶瑩、清麗動人、石紋如絲,似浪滾云涌等特點,為歷代皇家所珍藏,備受文人雅士青睞。洮硯,與端硯、歙硯、澄泥硯并稱為中華四大名硯,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。據史料記載,宋神宗熙寧四年〔公元一0七一年〕王昭于征戰(zhàn)中在洮河邊最早發(fā)現(xiàn),故而得名,洮硯礦材產地今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洮硯鄉(xiāng),唐代時屬洮州管轄,故又名為洮河硯,簡稱洮硯。洮硯以貯墨其中,經夜不滲不干,發(fā)墨如油,滑不拒墨等特色有別其他三硯,面世后文人墨客爭相求購,名噪一時,宋代名士黃庭堅曾以“洮州綠不含風漪,能淬鋒利如錐”對洮硯推崇倍至。
洮硯歷史悠久,在宋初就聞名于世,歷代作為貢品而顯赫于當時宮庭或權貴之書房中。金朝詩人元好問就曾有詩曰:“縣官歲費六百萬,才得此硯來臨洮”,繼之宋時大書法家黃山谷又對洮碩有“洮州綠石含風漪,能澤筆鋒利如錐”的評價,益發(fā)驗證了洮硯的優(yōu)異,蘇軾的《洮硯銘》:“洗之礪,發(fā)金鐵。琢而泓,堅密澤,郡洮岷,至中國”的題記,更加贊譽洮硯的膚理縝潤,色澤雅麗;元明的以后的贊譽更是連聲不輟,而且日本昭科14年出版的《書苑》封面上就連刊有“宋洮河綠石大硯”的原物照片,又說明洮硯在國外的影響之深,至今仍在我國、日本、東南亞及世界各國作為珍品使用或饋贈。
硯石質地之所以極佳,是天然形成的礦石。據地質專家測定,形成于古生代的泥盆系,大約為四億萬年至三億五千萬年前。屬泥盆系中水成巖變質的細泥板頁巖石巖石結構細密,滋潤滑膩,顆粒細,粒徑為0.01毫米以下,密度為3.04/厘米3左右。并含有多種金屬離子,磨墨快而細膩發(fā)光。巖石經長期浸潤水份充足,細膩光滑,呵之出水,硯堂盛水久存不干。故享有雖酷暑而傾墨不干之盛譽。其硬度適中,為摩氏三度,質硬而不脆,磨抹久經耐用。
其色澤美觀典雅。顏色有翠綠、赤紫、暗紅、黑等十多種,其色澤之美居諸硯之首。北宋著名詞人張文潛在答謝黃廷堅贈他洮硯詩中贊美道:“明窗拭墨吐秀潤,端溪歙硯無比色。”又北宋詩人晁無咎贊美硯石貴和氏壁:“洮河石貴雙照壁,漢水鴨頭無此色。”大自然中那鮮翠欲滴的綠色展現(xiàn)出一派盎然欣茂的勃勃生機,鴨頭上的“鴨綠色”令人眼明心亮怡悅欣喜,綠色是洮石的代表色,洮石不僅色秀而且擁有圭璋之質。洮石不但色澤美觀,而且天然形成的石紋圖案更顯神韻。有的如驚濤駭浪,有的如平水微波,有的如云、氣、點等多種自然圖案,充分地顯示出動感。